朱棣拿出2大“铁证”,证明自己得位很正,迷惑了许多人_朱允炆_嫡长子_行为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博狗官方 > 新闻动态 > 朱棣拿出2大“铁证”,证明自己得位很正,迷惑了许多人_朱允炆_嫡长子_行为
朱棣拿出2大“铁证”,证明自己得位很正,迷惑了许多人_朱允炆_嫡长子_行为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2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一、朱棣的篡位经过 回顾历史,公元1399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在这一年年初,建文帝朱允炆在兵部尚书齐泰与翰林学士黄子澄的劝谏下,启动了削藩的计划。削藩的主要对象是各地的藩王,而最强大的当属燕王朱棣。按理来说,削藩的重点应该从朱棣入手,但建文帝却选择了先削其他较弱的藩王。在接连削弱了五个藩王的力量后,建文帝终于将矛头指向了朱棣。然而,这也给了朱棣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反击。 到了1399年7月,朱棣以“靖难”之名从北平出发,带领大军南下,向明朝的都城南京发起了进攻。这场持续了四年的“靖难之役”正式爆发。在战斗中,建文帝由于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和局势的不断恶化,最终在混乱中消失无踪。朱棣则成功夺取了皇位,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进程。 简而言之,朱棣的登基是通过对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权力的直接夺取完成的,也就是所谓的“得位不正”。这一点,史书上有明确记载,而且也有不少历史人物的评价来证实这一说法。

展开剩余53%

这种篡改史书的行为引起了许多历史学家的强烈批评,明代的历史学家张岱便以“事皆篡改,罪在重修”八个字,精准总结了这一事件的本质。 总结 朱棣通过“靖难之役”篡位,虽然有着其自认为合乎法律的辩解和理由,但事实上,无论是从历史记录还是实际情况来看,朱棣的行为都充满了漏洞。他的“篡位”行为不仅违背了《皇明祖训》的原意,也无视了“嫡长子继承制”的法律规定。通过篡改史书、歪曲事实,朱棣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,但终究无法掩盖其篡位的事实。

发布于:天津市